栏目分类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18 点击次数:114
2025年3月4日深夜,香港交易所发布了一纸公告——97岁的李嘉诚宣布将旗下43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,交易金额高达228亿美元。
而且,巴拿马运河东西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也在其中。
这两个港口曾是李嘉诚1997年以2200万美元低价竞得的“世纪资产”,如今却在美国政府施压下匆忙易主。
表面看,这是资本市场的寻常交易;但背后,一场围绕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中美博弈已悄然升级。
历史轮回
巴拿马运河的百年史,堪称一部大国角力的缩影。
1914年通航后,美国在此驻军85年,将运河变成其“殖民血管”。
巅峰时期,美军在运河区设立12个军事基地,甚至建立“国中之国”实施司法管辖。
直到1999年主权移交,这条黄金水道才真正回归巴拿马,但美国资本始终如影随形。
李嘉诚的介入曾被视为打破垄断的契机。
1997年,和记港口以不到2000万美元拿下运河两端港口经营权,通过扩建使其年吞吐量突破700万标箱,成为全球航运枢纽。
但是,这份商业成功在2025年遭遇地缘政治寒流:特朗普政府多次威胁“武力收回运河”,美国审计部门突袭检查港口账目,贝莱德财团趁机压价收购。
中美博弈
巴拿马运河的战略价值远超经济范畴,对中国而言,它是连接拉美资源与亚洲工厂的“生命线”。
2024年,中国20%的拉美贸易依赖该航道,巴西大豆、智利铜矿等关键物资由此运输。
对美国来说,这里则是控制东西半球海运的“军事咽喉”,美军舰船平均每36小时穿越一次运河,液化天然气运输更高度依赖此通道。
美国通过贝莱德收购港口,意图掐住中国货船通行费定价权,甚至以“安全检查”拖延中企货物;中国则加速布局尼加拉瓜运河、北极航道,计划2030年前将巴拿马依赖度降至15%以下。
特朗普政府炮制“中国控制运河”谣言,施压巴拿马重审中资项目;中国联合拉美国家推动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》多边化,瓦解美国单边干预。
香港《大公报》五问李嘉诚“是否背叛国家利益”,10亿网民掀起“资本无国界vs商人有祖国”的价值观撕裂;美国智库同步发布报告,渲染“中国威胁论”为军事行动铺路。
巴拿马的困局
在这场巨人角力中,巴拿马总统穆利诺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操作。
面对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威胁,他强硬表态:“主权问题不容谈判”,同时巧妙提议技术会谈化解矛盾。
这种“柔中带刚”的策略背后,是巴拿马对国际规则的精准拿捏:
主权牌:援引1999年《运河条约》,强调运河永久中立性,将美国军事威胁置于国际法审判台;
平衡牌:允许中资参与港口建设但限制管理权,既获取投资又不触怒美国;
舆论牌:发动民众抗议美国霸权,设计师埃斯特拉公开宣称“运河属于巴拿马人”,工会领袖埃德加多更直斥特朗普“尊重主权”。
只是,这种平衡正被打破,随着李嘉诚抛售港口、贝莱德入主,巴拿马被迫在“美国驻军”传闻中艰难斡旋。
穆利诺3月20日的表态耐人寻味:“匿名信息不做评论”——既未激怒美国,又为未来反击保留余地。
全球秩序裂变
这场运河争夺的本质,是单极霸权与多极秩序的结构性冲突。
美国的行动逻辑清晰可见,特朗普扬言“不排除动用武力”,美军方制定驻军方案,试图复刻20世纪的控制模式;模糊条款,指控中国“违反运河中立”;通过贝莱德掌控港口大数据,精准打击中国供应链。
中国的破局之道则彰显新兴大国的智慧,投资500亿美元开凿尼加拉瓜运河,打造“第二条巴拿马运河”;联合智利、哥伦比亚等拉美国家,推动运河管理委员会多边化;在运河区修建医院、学校,用民生项目对冲美国军事威慑。
当巴拿马设计师埃斯特拉说出“运河属于巴拿马人”时,当李嘉诚签下228亿美元出售协议时,当中国货轮转向北极航道破冰前行时——这些瞬间正在重塑21世纪的海权秩序。
资本与霸权、主权与利益、规则与力量的碰撞,终将回答一个根本问题:全球化退潮的时代,世界究竟需要怎样的新秩序?
